紀錄片《播“火”—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》點燃青春,熱評如潮
6月14日起,北京衛(wèi)視及相關融媒體平臺同步推出了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《播“火”—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》。連續(xù)五天,重磅連播。其題材聚焦之精準、文化引領與思想激發(fā)之上乘、青年人反應之熱烈,恰似青春燃燒之勢——熾烈、真誠。
節(jié)目一經播出,就引發(fā)了觀眾的熱烈反響。其中不乏許多年輕觀眾的呼聲,除了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催更,實時互動,也表達了屬于他們的態(tài)度:“好像上了一堂思政課,不過一點不枯燥,還很過癮!”,“看到了歷史人物更完整的一面,學到了課堂上沒教過的東西!”,“看著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,他們那時那么年輕,真帥啊”……。截止到2021年6月18日,節(jié)目在微博平臺主話題閱讀量超2.8億,第一集《打破這間鐵屋子》播出后,魯迅設計的北大?;諆热菅杆俚巧衔⒉崴淹前竦?,相關話題詞#覺醒年代主演為播火打call#也登上娛樂榜。第二集《必是赤旗的世界》播出后節(jié)目相關話題閱讀量達550.1萬,掀起互動高潮;第四集《開天辟地大事變》播出后,節(jié)目相關話題閱讀量1.5億,話題詞#百年前的思政老師如何保證上課抬頭率#登上微博熱搜第37位、微博熱搜要聞榜和微博熱搜趨勢;除此之外,節(jié)目在新媒體視頻端持續(xù)發(fā)酵,短短四天,視頻播放量超千萬,觀看指數(shù)達1949.95萬,并獲得光明日報、北京日報、新京報、北京頭條和學習強國媒體的強力推送。
紀錄片播出,生動的對話形成了,就在百年前的馬克思主義追隨者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間;深邃的思想交流產生了,就在百年前的《新青年》與新時代青年之間。誰也不能低估年輕觀眾的思想高度和鑒賞水平,他們對歷史風云、偉人風骨的熱情一直在,對生活哲思、信仰追尋的熱情也一直在,而要表現(xiàn)出來,或許就少了點燃激情的星星之火。就像這部紀錄片開篇魯迅先生的話:“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”。 振聾發(fā)聵的同時,“播火者”在歷史長河中更加熠熠生輝!
自古以來,人們常將推動思想進步,促進社會發(fā)展的先驅們,喻為“盜火者”或“播火者”。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,聚焦的正是這些“播火者”,以思想、文化視角講述黨史。而承托這些視角得以多維、縱深呈現(xiàn)的,是一支有豐富紀錄片創(chuàng)作經驗的《檔案》主創(chuàng)隊伍,是一群來自相關學院、走上屏幕、用心講述的年輕人,是一批國家頂尖理論大家的理論支持與現(xiàn)場解惑,是浩如煙海的大量書籍檔案……
該紀錄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、北京廣播電視臺策劃、推出,共5集,每集45分鐘。
重大題材,破題視角獨特
“為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創(chuàng)作,開辟了新路”
建黨百年諸多重大題材節(jié)目中,選取以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為主題來破題、呈現(xiàn)的,鳳毛麟角。專家們對這部紀錄片的獨特選題,給予了高度評價,因為這部片子講述黨史的創(chuàng)作思路,是對當下知識強國、文化強國思想的貫徹,為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創(chuàng)作,開辟了新路。
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,用文化知識與專業(yè)技能奔向強國夢的普通觀眾而言,能很容易在片子中找到同齡人逐夢的共鳴。一百年前,正是有這樣一群人,懷揣夢想,在風雨中上下求索,思想錘煉、文化淬火,喚醒同胞,引來同行,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,中國人民的富足安康。他們是“播火者”,勇敢先行、照亮暗夜如燈塔,《播“火”—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》正是對他們忠誠的記錄、追思、謳歌與禮贊。
這部紀錄片從策劃、創(chuàng)作到拍攝、后期制作、播出,花了9個月的時間。紀錄片制片人黃煒說:“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,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這段歷史,長久以來被深入研究、廣泛宣傳,很多史實早已廣為人知,這就要求我們在創(chuàng)作中必須有嶄新的理解、獨到的角度、深度的挖掘、特別的呈現(xiàn),尤其要和當下做緊密的勾連,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,做出一部真正屬于2021年的紀錄片精品。”
事實證明,創(chuàng)作團隊做到了。這部紀錄片里有令人心動的思想線索的追尋,有青春因理想而燃燒的證據,有先行者暗夜尋路的篤定,讓貌似抽象的思想脈絡與文化自信,在紀錄片特有的逼真、翔實的試聽語言中,栩栩而真。5集看完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在那個群星閃耀的激蕩年代,那些耳熟能詳?shù)拿郑切┧枷氚l(fā)展脈絡的呈現(xiàn),那些文化萌芽與成長的態(tài)勢,有了真實的對應與呼喚……
青春講述,傳承呈現(xiàn)精準
“以青春致敬青春,用真心感悟初心”。
北京衛(wèi)視品牌欄目《檔案》的呈現(xiàn)模式,已屬經典——通過講述、實景拍攝、專家采訪、靜物、歷史影像素材等手段的結合,形成完整的紀錄作品。然而,此次的講述形式,又有大膽創(chuàng)新并形成了該紀錄片的重要亮點之一——“以青春致敬青春,用真心感悟初心”。
據制片人黃煒介紹,“以青春致敬青春,用真心感悟初心”是用年輕人的視角和語言說歷史。區(qū)別于藝人或專業(yè)主持人,紀錄片創(chuàng)造性地與十余家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,大膽邀請青年師生作為講述人。這三十多位年輕的講述人,都是來自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等10余所頂尖學府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,多數(shù)是碩士、博士。他們的講述生動可信、靈動盎然,青春震撼力撲面,使傳統(tǒng)重大題材紀錄片“板起面孔說教”的窠臼,瞬間泯然。
紀錄片總導演郝霖說:“這些青年講述人不僅有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,很多還在各自專門領域有所深耕。他們把歷史和自己的研究或經歷緊密勾連,表達自己的理解,抒發(fā)自己的感悟、讓歷史變得更有溫度、態(tài)度。這個過程也是打通時空,讓歷史和當下、和未來相連接的過程。由此,新時代年輕人向革命先輩致敬,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共產黨人不忘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’的初心使命,精準呈現(xiàn)。”
專家護航,史料珍貴罕見
“論述必有依據”“引用必有原文”
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創(chuàng)作過程,秉承嚴謹?shù)目茖W精神,拒絕杜撰、拒絕調侃。為做到“論述必有依據”、“引用必有原文”,導演們在撰稿期間查閱了大量書籍檔案,和各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做了10多次的策劃會。
近200份文獻、檔案的呈現(xiàn),出自中央檔案館、中國國家圖書館、中國國家博物館、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、北京市檔案館及各大地方檔案館、紀念地等,不僅數(shù)量大、價值高,而且深度挖掘,有很多還是第一次看到!比如,李大釗被捕的照片,特務調查陳獨秀的檔案,毛澤東的黨證、毛澤東在長辛店的照片、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記錄,存留近百年的《國立北京大學二十周年》紀念冊……史料珍貴、罕見、翔實。另外,本片擁有頂級的專家護航隊伍,歐陽淞、張海鵬、龍平平等頂尖理論大家,提供了理論支持。他們的出鏡,更讓本片的理論扎實性與權威性陡增,為以紀實為審美底色的影視形式,增加了堅實感。
視聽語言,人物描摹凝練
“點種!”“革命的種,共產主義的種。”
該片是成熟創(chuàng)作團隊潛心打造的作品,整體制作既有影視的細膩紋理,又具備紀錄片的高級質感,靈動豐富中彰顯創(chuàng)作團隊的工匠精神。在成熟且不可撼動的價值觀的引導下,有知識,有分享,更通過一個一個人物章節(jié),讓觀眾一并接收到了強烈的態(tài)度和表達情緒。因為紀錄片中涉及的人物,無不感情豐沛動人,情緒真實有證。陳獨秀、李大釗曾經的苦悶,李大釗、鄧中夏、瞿秋白為信仰犧牲,拋頭顱灑熱血在最好的年華……片中第一集,只有19歲的李大釗,悵然吟出:“淚灑西風獨依樓”;而在第二集中,暑假回河北老家的李大釗被問在北京干什么,他已淺笑而堅定作答:“點種!”同時,李大釗短暫一生中,留下的唯一一段活動影像,也出現(xiàn)在觀眾面前……
與此同時,李大釗、陳獨秀、蔡元培等知識分子,因史料細節(jié)而愈發(fā)細膩、真實。他們的傳奇性和文人風骨,也因為一句句真實言語的重述,一個個真實影像片段的挖掘,而迎風壯大。觀眾感受到了他們的熱血與儒雅并存,堅守道義與捍衛(wèi)尊嚴共舉,信服之際,心生敬仰。
紀錄片探訪了全國幾十個革命活動舊址,尤其是十幾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。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廣州、長沙、武漢、昌黎等地實景拍攝,跟隨講述人的視角,那些歷史的發(fā)生地、百年前人們的信仰之路陳現(xiàn)在觀眾眼前。而在這條路上艱難前行、無怨無悔的一位位大寫的人,就在觀眾心中巋然而立。是他們讓宏大題材視野更加生動,讓紀錄片的細節(jié)與立意更加值得回味。
大型文獻紀錄片《播“火”—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》,生動而準確地呈現(xiàn)了一百年前古老中國風云激蕩的思潮流變與民族的覺醒,其體現(xiàn)出的文化自信,也如一?;鸱N,進一步點燃了年輕觀眾對建黨前后這段歷史的熱情。又一波學黨史的文化熱潮,正滾滾而來……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